前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十分凶猛。
疫情新闻是否已经让你觉得崩溃?
你是否会感到严重的紧张不安、焦急、紧张和恐惧?
有心跳加速或者失眠?
如果你已经有超过实际威胁水平的焦虑感觉,你可能已存在“新闻应激障碍”了。
最近,一位无法控制自己焦虑情绪的留学生在线上向我咨询。他因为每天都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资讯消息,已经陷入严重的焦虑不安,而且最近喉咙不舒服,发现新闻里写的症状和自己一模一样,觉得自己已经得了肺炎,甚至觉得自己很快就会被隔离,还可能会死掉。这些想法每天都困扰着他,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再过度关注疫情消息,可是又担心自己会错过重要的资讯,每日都无心学习,非常惶恐。
他不是个例。用“跌宕的心情”“每天三种情绪来回切换”等作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搜到了有才华的网友总结的情绪波动图:与情绪跌宕起伏图对应的,微博上一位网友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同样非常有代表性(下图),一会儿哭+骂+笑+容易发脾气+大吼大叫=情绪不稳定;疲倦+食欲不佳+睡眠节律颠倒+胸闷=焦虑及睡眠紊乱症状。 如果你也像这位网友一样,因为各种突发的新闻出现影响生活的情绪不稳定,容易疲倦,睡眠出现问题,心跳加速或者紧张不安、胸闷等不适,你可能已经处于信息超载的边缘了。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的信息传播扁平化,每个个体资讯信息超载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每个人在手机、电视等信息终端可获取的资讯数量,如同宇宙大爆炸一样急速膨胀。我们的阅历在每次的灾难性事件传播过程中被刷新,一方面会迫使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会带来无所适从。(图片为微博热点搜索截图)另一个对应的名词则是“新闻应激障碍(Headline Stress Disorder)”。该词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托斯尼(Steven Stosny)博士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的《华盛顿邮报》专栏中提出的[1]。新闻传播学界提出了“谣言有助于在事态明朗前发现更多线索”的概念,但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而言,我们无法区分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是噪音。然而,即便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依然需要更多的信息与他人建立联系,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这就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应激问题:在海量的新闻资讯中不知道该如何逃离,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断被唤起的高度警觉和无力感。虽然“新闻应激障碍”并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但是,相关概念的提出,可以提醒大众,大量阅读突发新闻但又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很容易会将自己各种代入,并无穷尽地搜寻同质信息。持续处于高压力和应激状态,我们的身体调节机能会出现紊乱。包括心慌、呼吸不畅、失眠多梦,从而导致情绪的进一步失衡。进一步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高血压病、内分泌疾病等的发生。天灾人祸的发生发展和新闻的传播方式,我们无法左右。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寻找一个更适切的方式与新闻资讯相处,从而减少信息超载造成的情绪波动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呢?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方法:
焦虑反应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动力,同时会提醒我们需要采取积极行动,使我们为自身的疫情的防控做好准备。焦虑情绪的本意是为了提醒我们要躲避危险。因此,首先是接纳焦虑情绪的出现和存在,其次是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安抚焦虑情绪(心身疗愈 | 探索美妙感官世界,增强正性情绪!),而不是与之对抗,激起更大的焦虑反应。焦虑情绪是我面对重大事件的必然反应,
我可以和它和平共处。
保持动静结合
很多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无力感,用更多的行动改变现状,有助于减少这种感觉。把压力转化为行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动的方式有很多,在家里运动锻炼、做手工、下厨、和朋友亲人积极联系交流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都是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流动的方式。如果自己已经无法处理自己的焦虑不安,还可以寻求专科医生或者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而思想静下来,则是不让自己的情绪被新闻资讯强烈带动,在焦虑和惊慌时,仍要找到冷静思考的空间。面对新闻热点,尝试使用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原则[3]:一,有探究精神,不只看表面,不轻信盲从;二、心态开放,不轻易否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三、独立思考,理性客观,不太受外界影响;四、言行谨慎,没有足够根据不轻易下结论。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所说:“科学可以滋养你心灵的深处,给你提供快乐,帮助你度过不可避免的情绪低落期。”科学和辩证的全面思维方式,或许能让你在感受强烈情绪的同时,也能保持理性思考,从而可以尽快平复,投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的身体和情绪流动起来,
但是思想要冷静下来。
现在新闻资讯都是24小时不间断更新,每次去刷微博、微信,都能刷出新的热点和爆点,这样很容易会产生“如果我不刷,我会错过重要信息”的焦虑情绪。如果刺激源持续存在,例如每天持续不断的关注新闻资讯,生存威胁感会被放大。因此,限制每天刷新闻资讯的时长,关注权威的信息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显著的减轻焦虑情绪。新闻资讯是刷不完的,
我要合理安排我每天的时间。
对悲观灾难的念头保持警觉
在巨大的社会事件前,媒体及新闻传播的职责所致,新闻资讯会倾向于报道激起我们强烈情绪的消息。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悲观,情绪化的人,对威胁性信息会有注意、解释和记忆偏向,会优先注意到负面信息,在看媒体资讯的时候已经觉得疲倦不堪,甚至出现失眠、情绪低落、心慌不安等症状,请对自己的负性念头保持警觉。习惯性的关注“灾难化的后果”,会看到更多的不幸和悲伤。当转去关注“可能性”,你会更多的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
我们常常期望时光重来,能够未卜先知的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现实是骨感的——我们无来路可退。
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如何和谐的与现代化技术共存?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如何看待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些课题集的解答,需要在现实中被检验,也需要长久的探索。
鸣谢: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娟教授、北京物资学院的季靖教授对本文均有贡献!
[1]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anger-in-the-age-entitlement/201703/overcoming-headline-stress-disorder
[2]https://www.nbcnews.com/better/health/what-headline-stress-disorder-do-you-have-it-ncna830141
[3] 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defining-critical-thinking/766
作者简介:
罗新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心身医学科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芳村门诊周三全天|
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妇女专委会秘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心身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等。曾接受中德心理研究院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中美辩证行为治疗等连续心理治疗培训,擅长躯体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的药物与心理干预的整合治疗,对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疑难复杂案例及心理亚健康人群的认知行为模式调整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更多资讯:
1.写给心身科患者的——“安心”小贴士
2.面对新型冠状肺炎,我们能做些什么?
3.心灵感悟‖ 一位双相患者接受心理治疗后的良好感受
4.心身科特色|心理治疗:正念成长,心身疗愈
5.黑白配‖痊愈者视角-我与抑郁症的那些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睡眠障碍科)是我院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7)的重点示范科室,是集医疗、预防、康复于一体的全开放病房,专注于为心身疾病及心理亚健康人群提供高品质的精神卫生健康医疗服务。设有12个病室,病床共40张。病房另设有心理治疗室、睡眠监测室及物理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温馨私密的诊疗空间,满足就诊者对家庭化医疗的需求。致力于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睡眠障碍、以及其他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心身整合的综合诊疗。
█ 版权说明
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公众号及作者本人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投稿及版权事宜请联系Health_gzbrain@126.com
█ 关注本公众号